鞭和锏,在中国十八般兵器之中同属短兵类,它们专为破甲而生,是应对重甲敌手的利器,并且是龙华国独有的打击兵器。
这两者的共同之处颇多,都与剑的长度相近,配备有柄和锷,且主要攻击方式皆为劈砸。
在龙华国的古代冷兵器体系中,鞭和锏各自独具特点。
先说鞭,其外形特点是分节,每节之间的横棱边极具杀伤力,通常由十三节组成,略长于锏,整体形状恰似一根铁制的小宝塔或者小竹棒。
在锻造过程中,工匠们会特意在金属棍的表面打造出一些疙瘩,这些疙瘩就被称为“节”。
并且,鞭相较于锏更加厚重,顶端还带有一个小小的尖头,这尖头的作用在于增加攻击时的重量和破坏力。
再将目光转向锏,它的模样仿若一根多面体的长铁棍,说白了就是将圆形的铁棍精心打造成多边形状,棱边中间带有凹槽,远看就像是拉长了的杨桃。
外形多为方形,有四棱之多,没有尖锐的头部,重量也比鞭要轻上一些。
尽管鞭与锏在外形上大同小异,可这两种犹如“表兄弟”般的兵器均为短兵钝器,凭借强大的力量制敌,坚硬无比且都没有锋刃。
在古代,它们都是那些骁勇善战、武力超群的将军在单打独斗时才会使用的兵器。
历史上诸多名将都以鞭或锏作为趁手武器,比如古唐初期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将秦琼,他的武器便是一对瓦面金锏;
还有与秦琼将军同一时期同样战功卓着的名将尉迟恭,他的武器则是一对水磨竹节钢鞭。
这两件兵器皆为钝兵器,凭借的是势大力沉的招式来克敌制胜,对使用者的要求极为严苛。
使用这类兵器,要求使用者不仅体格必须健硕如牛,更要常年潜心习武,具备深厚的力量根基。
否则,这般兵刃于使用者而言,就如同沉重的枷锁,不过是徒增累赘罢了。
仅仅抡动几下,体力便会如流水般消耗殆尽,更别想发挥出它真正的威力。
所幸猛犸王这种拥有象族血统的兽化人,天生便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神力,其力量之巨,甚至超过了诸多修炼内功的武者。
对于他来说,使用鞭锏相较阔剑不仅更为顺手,而且更为契合自身的优势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在面对龟族兽化人,或是那些修炼防御类功法的对手时,鞭锏更是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奇效。
因为这类攻击角度刁钻、力量刚猛,一般的兵刃很难与之抗衡,那些追求锐利的兵器更是不敢轻易与之硬拼。
猛犸王手中这对似鞭非鞭、似锏又非锏的兵器,巧妙地融合了鞭与锏各自的特点,将二者的优点集于一身。
因此,重明便形象地称其为“鞭锏”。
猛犸王手中那对紫金鞭锏,一瞧便知乃是出自冷兵器大师之手的绝世之作。
那选用之材料何等精贵,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尊贵与奢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