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4章 水脉乾坤(1 / 2)穿越三国,我得系统不靠谱首页

广都盐井的改良工程刚有起色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就打乱了所有计划。

我站在驿馆窗前,望着如注的雨幕。已经连续下了三天,成都平原的低洼地带开始积水,农人们站在田埂上,望着被淹的秧苗捶胸顿足。

"秦先生!"一个浑身湿透的传令兵闯进院子,"诸葛军师急召!都江堰鱼嘴出现裂痕!"

我心头一紧。都江堰!这座建于战国时期的伟大水利工程,是成都平原的命脉。如果它出了问题,蜀中将瞬间从天府之国变成水乡泽国。

顾不上穿戴蓑衣,我骑马冒雨奔向刺史府。街道上的积水已经没过马蹄,沿途不时看到倒塌的茅屋和哭嚎的百姓。

府内气氛凝重。诸葛亮正在沙盘前与几位官员商议,沙盘上清晰地展示着岷江和都江堰的全貌。我悄悄站到角落,拧干衣角的水。

"...自李冰建堰以来,二百余年未有如此险情。"一位白发老者颤声道,"老朽担心,若鱼嘴彻底崩塌,内外江水量失衡,成都平原将..."

"李老不必多言。"诸葛亮打断他,声音冷静得可怕,"当下之急是抢修。需要多少民夫?多少材料?"

老者与几位水利官员低声商议后报出一个数字:五万民夫,三千根巨木,十万斤铁器...

诸葛亮眉头紧锁:"正值农忙,抽调五万壮丁,秋收何以为继?"

"军师。"我忍不住上前一步,"可否让在下一观堰体损伤情况?"

厅内众人齐刷刷看向我,目光中满是怀疑。那位李老冷笑一声:"黄口小儿,也敢妄议国之大计?"

诸葛亮却挥了挥手:"秦先生曾言通水利,且随亮一观。"

半个时辰后,我们站在了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上。暴雨中的岷江像一条发怒的巨龙,浑黄的江水咆哮着冲击堰体。鱼嘴——这个将岷江分为内外江的关键设施,已经出现了几道触目惊心的裂缝。

"裂痕比昨日扩大了。"一位官员喊道,"照此速度,不出三日..."

我蹲下身,仔细查看裂缝走向。雨水打在脸上,模糊了视线,但我还是看出了问题所在——鱼嘴的基础结构出现了不均匀沉降。

"系统,我需要都江堰的结构图和分析。"我在心中默念。

一阵电流声后,系统回应:【都江堰三维模型加载中...警告,数据缺失40%,仅提供基础结构...】

我的视野中浮现出一个半透明的都江堰立体图像,但关键的鱼嘴内部支撑结构部分却是模糊的。该死!这系统关键时刻又掉链子!

"秦先生可有见解?"诸葛亮的声音穿透雨幕传来。

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:"鱼嘴损毁的主因是基础不稳。李冰当年用竹笼装卵石做基础,再用木桩加固,但二百年过去,木桩已经腐朽。"

"这谁不知道?"李老讥讽道,"问题是现在水势滔天,如何更换基础?"

我没有立即回答,而是沿着鱼嘴边缘小心行走,观察水流的冲击点。系统提供的残缺图像中,有一段支撑结构是完整的,显示李冰当年使用了一种巧妙的鱼骨状支撑系统。

灵光一闪,我转身对诸葛亮说:"不必全拆重建!可以在现有鱼嘴外围加筑一道辅助分水堤,分流大部分水压,然后在内侧修补加固。"

"异想天开!"李老怒喝,"加筑堤坝?谈何容易!"

诸葛亮却抬起手示意他安静:"秦先生可有具体方案?"

"需要三样东西:竹筋混凝土、分水鱼骨和泄洪槽。"我快速在地上画出草图,"竹筋混凝土就是用竹条代替钢筋的混凝土,就地取材;分水鱼骨是模仿鱼刺形状的木结构,分散水流压力;泄洪槽则是..."

我滔滔不绝地解释着,将现代水利工程知识与古代条件相结合。诸葛亮的目光渐渐亮了起来。

"材料几何?人力几何?"他问出了关键问题。

"材料皆可就地解决,只需民夫三千,工期十日。"我自信地回答。

"荒谬!"李老气得胡子直抖,"三千人十日修堰?老朽治水五十载,从未听闻此等狂言!"

其他官员也纷纷摇头。就在争论激烈时,一个洪钟般的声音从后方传来:

"某家觉得可行!"

众人回头,只见一队骑兵疾驰而来,为首的正是关羽和张飞。关羽一身绿袍已被雨水浸透,美髯上挂着水珠;张飞则披着简陋的蓑衣,活像一头从水里钻出来的黑熊。

"云长?翼德?"诸葛亮略显惊讶,"你们怎么..."

"闻堰堤有险,特来相助。"关羽下马走到沙盘前,"秦先生之法,关某以为可试。"

张飞却嗤之以鼻:"什么竹筋泥浆的,听着就儿戏!要某说,直接征发十万民夫,拆了重建!"

我暗自苦笑。这位猛张飞果然如史书记载,喜欢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
"翼德将军,"我尽量保持恭敬,"征发十万民夫,蜀中今年赋税至少要减三成..."

"呸!"张飞一口唾沫差点吐到我脸上,"小娃娃懂什么赋税?某随大哥打天下时,你还不知在哪吃奶呢!"

关羽皱眉:"三弟,不得无礼。"

张飞哼了一声,不再言语,但看我的眼神依旧充满轻蔑。

雨势稍缓,诸葛亮决定采纳我的方案,但做了折中:同时准备两套方案,若我的方法失败,立即启动全面重建。李老等传统派官员虽然不满,但也不敢违抗军师之命。

当晚,我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完善图纸。系统提供的残缺信息让我不得不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填补空白。画到一半,油灯突然被一阵风吹灭。

"秦先生好雅兴。"

我猛地抬头,只见关羽不知何时已站在棚口,手中提着一个酒壶和两只陶碗。

"关将军?"我慌忙起身。

"冒雨画图辛苦,关某特来陪先生小酌两杯。"他自顾自地坐下,倒了两碗酒。

我受宠若惊地接过酒碗。关羽仰头一饮而尽,然后盯着我的图纸:"先生此计甚妙,但有一处关某不解。"

他指着鱼骨分水结构:"此物为何要弯曲如鱼刺?直木不是更易得?"

我抿了口酒,火辣辣的感觉从喉咙一直烧到胃里:"回将军,弯曲结构能更好地分散水流冲击力。就像...就像人的手臂,微微弯曲时更能承受重物。"

关羽眼睛一亮:"妙喻!"他抚须沉思片刻,突然问:"先生对《春秋》可有研究?"

我手一抖,差点打翻酒碗。关羽这是要考我校经?《春秋》我倒是读过,但都是现代学者的译注本啊!

"略...略知一二。"我硬着头皮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