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12章 殿试(1 / 2)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首页

三月十四日,嘉靖二年殿试。

杨植的前世,历代殿试所留下来的唯一一份殿试卷子,是万历二十六年山东青州府考生赵秉忠的状元卷,那份卷子写了二千四百六十个字,内容乏善可陈,不值一看。

自嘉靖中后期开始直到万历、崇祯,殿试考生非常敷衍,进士们的策论不着边际,只是紧紧围绕君主圣明,但修仁德来做文章。

这就是大明精英开始堕落、失能的象征,比的都是谁说话漂亮,谁立的道德标杆高!

心里胡思乱想,杨植等四百一十名考生被赞礼官引导,跟在朝臣后面进入承天门俗称午门。

进入午门后,东侧就是文渊阁,众考生情不自禁扭头向右边看去:只要殿试能名列前茅,选入翰林院一路升级直到拜为大学士宰执天下,就可以实现读书时的终极梦想!

向北走再穿过奉天门,以四方正步迈过宽阔的广场,中式举人端正仪容,与朝臣一起,恭恭敬敬肃立在奉天殿外,只有几名纠风御史在人群中走来走去。

朝会的时间通常很早,此时天色未亮,只在东边有些鱼肚白。

三月的北京有倒春寒,倔强的西北风在天空轻声呼啸,掠过燕山,在奉天殿前广场上肆意盘旋。

时间没过多久,几声响鞭划破宁静,随着号角鼓乐,嘉靖御殿,赞礼官员引导考生随群臣进入奉天殿朝拜皇帝。

礼部尚书毛澄上前禀告,嘉靖微微颌首,张佐宣布临轩策士正式开始!

皇帝与朝臣退出大殿,锦衣卫摆好四百一十张桌案,考生进入到自己的桌案位置。每张桌案上都有昨天晚上印好的考题。

大殿左右两侧前后中的角落有从六部临时抽调的十几位执事官,为考生提供服务。监考御史在殿中前后走动,视察考场。

监考御史刚在大殿中走了两步,突然感觉考场上气氛诡异,他环视一圈,看到周边的执事官们张大嘴巴,目光呆滞地望着自己身后。

这是什么情况?莫非有人下蛊?

再看考生,也是惊骇不已的神情,都没有看考题,而是紧盯着自己!

你们是不是吃多了云南菌子?

从来未有事,竟出嘉靖朝!

这可是嘉靖即位后的第一场进士科考试!千万不要出幺蛾子!

监考御史顺着众人目光方向转过身,低头一看,却见一名考生正在正式考卷上答题,而且已经写了一大段!

幻觉,一定是我昨晚跟同乡喝多了,宿醉未醒!

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自信过头的狂妄?你踏马的疯了?你知不知道身处之地是奉天殿,天下最尊贵的建筑,没有之一!

醒醒,你是在殿试啊!

摆桌子时执事官、监考官都瞄过考题,嘉靖出的考题非常长,有五百多字,相当于一篇论述文章,乃历代未有之殿试题。

通常考生需要先读一遍考题,给考题断句,标上句逗;再读第二遍,粗略理解题目主旨,然后第三遍精读,寻找题目里的点题之句,写作文时才不至于无的放矢!

书读三遍,其义自现!任何考生,光读题就要半个时辰以上!

难道这名考生有张松之能,过目成诵,瞄一眼就能背下五百多字考题,并迅速抓住考题重点,知道嘉靖想考什么?

但是你不构思,不打草稿是什么操作?

监考御史、执事官们都是进士出身,当年都在奉天殿答过题,而且也管理过几届殿试。

大家读完答题后都是在草稿纸上写下文章框架,开始涂涂改改打草稿,大约在下午的未时左右完成二千多字草稿,于酉时三刻天黑前把草稿誊写到卷子上,交卷出宫!

在历史上,只有一名考生不打草稿直接提笔着文,指切时弊,立成六千字!他就是成化二年江西省来的罗伦。凭这个本事,罗伦成为那一科的状元。

做人须低调!往往这种好出风头的人没有好下场!那罗伦刚考上状元当了翰林院修撰就得罪了人人称颂的大学士李贤,被贬任福建市舶司副提举。

咦,好像现在就有一位江西省来的状元舒芬在任福建市舶司副提举!

不用说,这名考生就是想复制罗伦之路,只不过这名考生更夸张,看题目只瞄了一眼!

年轻人,你在玩火!

妄图一鸣惊人急功近利好出风头急于求成的年轻人,下场没有一个好的!

带着一丝嫉妒,监考官拿起多印刷的备份考卷,仔细琢磨起考题来。

嘉靖在这五百多字的文章中,第一句话首先说到改革:“自古帝王,欲成天下之治,顺时揆事,创制立法,以尽天下之务。顾世有升降,而政之因革随之。”

帝王想要让天下大治,就要根据天下形势的起伏,不断变革政治。

接着嘉靖称赞上古三代完美无瑕,创立的制度可为万世之法程;汉唐宋的皇帝,开国者为英主,后继者多是守成明君,然而这些朝代的成就却始终没有之前的好,唐不如汉,宋又比唐差,为什么呢?

嘉靖随即提出困惑:“先儒教导我们说:好的君主,要给上层阶级立下纲纪,对下层民众则以美好的风俗引导他们。这个话是对的。但是从汉朝以来,上层阶级的纲纪越来越败坏,下层民众的风俗越来越不醇粹,这又是什么原因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