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63章 打王熙凤的主意(1 / 2)荡魔祖师爷首页

第163章 打王熙凤的主意

王夫人眼看自己宝贝小儿子,一副呆傻的样子,心里顿时有些气急。

生怕这小子给自己和贾家丢脸,暗道下次还是别带这小子出来走亲戚了。

忙拉着贾宝玉坐在了下首。

等看到元春刚被赏赐的三品诰命服,还有太上皇赏赐的福寿禄三彩瓶,王夫人这才喜笑颜开。

只是王夫人心里,到底还是有些遗憾和苦闷。

自己不过五品诰命,女儿出嫁才三个月多一点,就已经是三品了。

今后参加宫里的夜宴,自己还得坐女儿之后,心里顿时烦闷起来。

而可卿的性格虽然‘温柔、平和’,可待人处世,比元春这个国公嫡亲姑娘,不仅丝毫不差,隐隐还强了几分。

贾元春虽然聪明,但为人有些端庄过头,缺了一些伶俐劲。

遇到这年代的书呆子,夫妻俩的生活,说好听点是‘相敬如宾’。

说难听点,毫无情趣和激情。

好在李景孝的思维是现代人,没脸没皮的经常缠得元春羞愧难当,又心里窃喜,欲拒还迎,巴不得丈夫和她动手动脚。

可卿陪着贾母、王夫人客套几番,眼看贾宝玉傻愣愣的看着自己。

心里对这个和亲弟弟秦钟一样大,还是小孩儿的小子,倒是没生气的意思。

笑着让宝珠、瑞珠,去请秦钟和三位姑娘过来见礼。

这下,贾宝玉这小子居然有了,留在姐夫、姐姐家的想法。

而贾母、王夫人,对景熙、景玥、景蓉三姐妹也是喜欢的很。

至于秦钟,自然是满口的夸赞。

听到景熙12岁了,贾母心里难免再次觉得可惜。

之前就想过,和李景孝亲上加亲,只是贾琏不可能等景熙长大。

否则拖着拖着,万一亲事没成,贾琏又年过20,就真难娶到好媳妇了。

没说多久,听贾母提起当年她做媳妇时,贾家的代善公,也是经年在外领兵打仗。

有时候,一去就是好几年。

秦可卿和贾元春听完就明白过来。

贾母和王夫人过来,是来劝解自己俩的。

姐妹俩叹息一声,很快又摆正了心态。

又听贾母说起五军都督府的权责,还有正一品的右都督,对勋贵家族来说是如何的荣耀。

还说当年宁国府的代化公,即便是京营节度使也不过是从一品。

至于荣国府的代善公,同样没坐上过五军都督府的都督。

今后李景孝得胜归来,必然会成为勋贵家族中一等一的带头人。

两个小媳妇听着、听着,脸上的笑容也灿烂起来。

女人嘛,荣耀来自丈夫。

丈夫越是地位高,能极大的满足媳妇的虚荣心。

贾母还握着秦可卿的手,笑盈盈说她既有福气又旺夫。

李景孝娶了她之后,那是官路亨通、连连加官进爵。

说完,贾母又拉着元春的手,说元春也是有福气的。

李景孝还年轻,今后必然能给李家二房赚到爵位。

要是能一门双侯,或者一侯、一伯,也是荣耀无比的事。

秦可卿对自己侯爵夫人的身份,早已经满意的不能再满意。

根本没奢求过,将来当国公夫人。

所以贾母说完,秦可卿就很是赞同的连连点头。

还对元春说,将来自己和元春的孩子,能达到史家双侯的家世,那就是祖宗显灵,几世的福气了。

贾母娘家姓史,也确实一门双侯,秦可卿这话让贾母笑的那叫一个高兴。

但心里却暗暗叹息一声,暗道这李家大房太太别看还年轻,比大孙女都小半岁,却也是个厉害的主。

随即贾母心里又欣慰的想着。

好在景祐是个明白人,两个媳妇住东西两个院子。

分的清清楚楚的同时,也确实能少了很多龌龊和烦心事。

李景孝又确实本事大,将来为二房赚个爵位应该不难。

一门双侯,真的可以期待一下。

这么一来,可卿和元春就没了核心利益上的矛盾,相处起来,自然能和谐很多。

所以贾母越发亲近可卿起来。

直到天色暗下来,屋里屋外点亮众多蜡烛和灯笼,贾母才起身说要回家。

秦可卿和元春,自然是忙起身相送。

没劝贾母、王夫人多坐一会或者留宿。

是因为可卿知道不可能。

而且两家离着这么近,怎么着也不会在侯府过夜。

忙吩咐宝珠、瑞珠,去准备些礼物送给贾宝玉。

再取些补品,用她和元春的名义,送给贾母、贾赦、邢夫人和贾政、王夫人。

贾母和王夫人见她做的面面俱到,而且礼物多贵重,是个大方的主,对可卿的评价又提高了几分。

元春自然也让人准备了礼物,但她反而有所顾忌。

总不能明晃晃的,把丈夫家的好东西,可劲的往娘家拿。

但可卿就没这些顾忌。

除了补品外,送给贾宝玉的礼物,好几件都是难得之物。

而可卿这么做,也让元春感激的很。

只是元春想起丈夫说过,留贾宝玉在家中习武读书的事情时。

张张嘴,最后还是没说出口。

即便贾宝玉是她的亲弟弟,年龄也还小,但到底还是外男。

李景孝没在府上,自己这个当姐姐的留下贾宝玉,可卿那边免不了会有意见。

所以叮嘱贾宝玉在家要努力读书,顿时让贾宝玉想留在李家的心思,被甩到天外去了。

送走了贾母、王夫人和贾宝玉,秦可卿和元春姐妹俩又闲话一会。

这才各自回屋安歇。

可两人今晚注定别想睡安稳。

心里全是对李景孝的思念和担忧。

而李景孝此时,虽说打算快马走夜路,可实际上出宫时,不过下午五点左右。

现在又是5月份,盛夏晚上七八点都还没天黑。

出城跑了四五十里的,来到之前来京城的路上,就歇过马的驿站。

因为这条官路连着蓟州和山海关,每隔二三十里,基本上就有一个驿站。

而且驿站里还养着马,专门用来传递军情。

所谓的四百里加急、六百里加急,就是在这些驿站里换马。

这才能一天跑四百和六百里。

而且这里其实是通州地界,除了驿站外,茶摊客栈更多。

驿站的驿卒,一眼就认出了李景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