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23章 列宁的十月赌局 第2节 十月政变(2 / 2)俄罗斯风云录首页

此时,冬宫的孔雀石厅里,临时政府的部长们正围着镀金茶炊瑟瑟发抖。他们表面上装作镇定,但内心的恐惧却无法掩饰。海军部长维尔杰列夫斯基突然抽动鼻子,惊恐地问道:“什么味道?”走廊里飘来阵阵罗宋汤的香气,原来是赤卫队的伙夫在隔壁房间架起了行军锅。这股香气,在这个紧张的时刻,显得格外讽刺,仿佛是对临时政府的一种嘲笑。

当士官生第三次汇报“敌人开始翻墙”时,教育部长曼图洛夫终于崩溃了,他声嘶力竭地喊道:“让他们快点进攻吧!这种等待比死刑还折磨!”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部长们,此刻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,绝望而无助。

真正的战斗发生在厨房。当赤卫队员伊万冲进冬宫地窖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。五十个红酒桶正被卫兵们疯狂敲开,这些本该保卫帝国的军人,此刻却用镶金边的军帽舀着 1897 年份的克里米亚红酒痛饮。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放纵和麻木的神情,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。“要开枪吗?”伊万问队长。“不,”队长夺过酒瓶灌了一口,冷静地说:“让他们醉着迎接新世界。”

午夜两点,三百名赤卫队员像参观博物馆般踱进冬宫。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,踩过撒满文件的走廊,踢开部长们躲藏的房间。在一个房间里,他们发现司法部长竟在沙发上打鼾,仿佛对外面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。整个“政变”过程中,仅 6 人死亡,其中 2 人还是因为争夺天鹅绒窗帘摔下楼梯。这场看似激烈的战斗,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血腥和残酷,更像是一场新旧政权交替的仪式。

三、立宪会议的黑色幽默

1918 年 1 月 5 日,塔夫利达宫门口排起了诡异的长队。农妇玛芙拉攥着选票,满脸茫然地问卫兵:“我该投给谁?”卫兵打着哈欠,漫不经心地回答:“随便,反正明天这就改养猪场了。”前一天,《真理报》刚发表列宁的警告:“谁不投布尔什维克,就是在投内战!”

选举结果让斯莫尔尼宫炸了锅。布尔什维克只获得 24%选票,而社会革命党却拿下 40%。这一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,也让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列宁盯着统计表,脸上露出冷笑,他坚定地说:“那就让枪杆子教会他们数学。”

1 月 6 日,当立宪会议代表们正在激烈辩论土地法案时,赤卫队封锁了塔夫利达宫。一个裹着羊皮袄的农民代表突然跳上主席台,大声喊道:“别吵了!村社今早已经把地分了!”这句话仿佛一颗重磅炸弹,打破了会场的喧嚣。它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村的实际情况,农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土地改革,而立宪会议的辩论在他们看来,已经毫无意义。

凌晨四点,红海军水兵队长日德科夫走进会场,他的枪管敲打着大理石柱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他冷漠地说:“你们的戏演完了。”当社会革命党领袖切尔诺夫拒绝散会时,电工突然拉闸。会场陷入了一片黑暗与混乱之中,代表们在黑暗中摸黑逃出宫殿。有人捡到列宁写的纸条:“我们解散的不是议会,是历史的阑尾。”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布尔什维克对立宪会议的态度,他们认为立宪会议已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阻碍,必须予以解散。

四、合法性炼金术

在莫斯科的酒馆里,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革命发明了新算术:“苏维埃政权 = 1 克火药 + 3 克谎言 + 5 克希望”。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和调侃,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苏维埃政权的复杂看法。当孟什维克在《新生活报》痛斥“暴政”时,喀琅施塔得水兵直接把印刷机沉进了芬兰湾。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,显示了苏维埃政权在建立初期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,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。

最精妙的把戏出现在 1918 年 1 月 10 日全俄苏维埃大会上。托洛茨基宣布“立宪会议违背人民意志”,台下代表突然举起密密麻麻的农民请愿书。这些用桦树皮写的血书,其实大半出自赤卫队文书之手。这一行为虽然有些不光彩,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布尔什维克为了巩固政权,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。当会议表决解散立宪会议时,反对派发现大厅暖气被人切断,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冻僵了所有“不”字。这种巧妙的安排,使得会议顺利地通过了解散立宪会议的决议,进一步巩固了布尔什维克的统治地位。

十月政变,这场看似充满戏剧性和荒诞色彩的历史事件,实际上是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。布尔什维克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和果断的行动,成功地夺取了政权。虽然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,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们为俄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变革。此后,俄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,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。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和困难,但十月革命的火种已经点燃,它将照亮俄国乃至世界的未来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十月政变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,划破了黑暗的夜空,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启示。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,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只有顺应历史潮流,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,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