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章 科技微光里的商业启蒙(1 / 1)老宅藏智沈家三姝的商征途首页

1992年1月2日,杭城的晨雾还未散尽,沈氏宅院的雕花木门被推开,寒风裹挟着零星雪粒钻了进来。12岁的沈知意裹紧红色棉袄,赤着脚踩在冰凉的青砖地上,眼睛却亮得惊人——她的卧室书桌上,一台银灰色的电脑静静躺着,塑料包装膜在晨光里泛着细碎的光。

“这可是你二叔从美国寄来的最新款!”爷爷拄着枣木拐杖,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过电脑外壳,“说是什么486DX处理器,能做报表、画设计图,还能玩俄罗斯方块。”老人浑浊的眼睛里藏着骄傲,沈家世代经商,却从未有人见过这般“洋玩意儿”。

沈知意蹲下身,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迟迟不敢落下。屏幕右下角贴着张泛黄的便签,二叔遒劲的字迹跃然纸上:“知意,学好这台机器,未来的生意场会大不一样。”她咬着嘴唇,想起昨晚奶奶在火塘边讲的故事——沈家祖辈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,靠的是“秤杆平、算盘清”的诚信;父亲和姑姑们在改革开放后抓住机遇,在贸易和地产浪潮中站稳脚跟。而这台漂洋过海的电脑,像是命运递来的新钥匙。

“阿姐!阿姐!”木门被猛地撞开,8岁的沈宁裹着厚厚的毛线帽冲了进来,发梢还沾着雪。她怀中抱着4岁的沈舒,后者脸蛋冻得通红,手里攥着半块冻硬的桂花糕。“小姑从深圳打电话来了!她说她的地产公司又拿了块地,要盖20层的大楼!”

沈知意起身接过沈舒,小姑娘的鼻尖蹭在她脖颈间,凉得她直缩脖子。“小姑真厉害。”她喃喃道,想起小姑寄来的照片里,深圳的高楼大厦如同雨后春笋,和杭城的白墙黛瓦截然不同。奶奶常说,沈家的姑娘从不比男儿差,小姑在特区闯荡的故事,早就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。

正说着,楼下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。三人对视一眼,慌忙跑下楼。堂屋中央,管家王叔正手忙脚乱地收拾满地碎片,爷爷黑着脸站在一旁,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合同。“日本人想压价三成收购我们的丝绸!”爷爷气得直跺脚,“当我们沈家是好欺负的?”

沈知意悄悄凑近,瞥见合同上密密麻麻的日文。二叔曾教过她简单的外语,此刻那些字符像蚂蚁般在眼前跳动。“爷爷,”她突然开口,“日本人是不是觉得我们不懂行情?”

屋内瞬间安静下来。爷爷浑浊的眼睛盯着孙女,半晌才道:“你想说什么?”

“二叔寄来的电脑里有个软件,能查国际丝绸价格。”沈知意深吸一口气,“如果我们能证明他们压价不合理……”

话没说完,奶奶端着青瓷茶碗从厨房出来,鬓角的银发在炉火映照下微微发亮。“知意说得对。”老人将茶碗递给爷爷,“当年你太爷爷走茶马古道,宁可绕路三天也不赚黑心钱。现在世道变了,可诚信不能丢。”

当天下午,沈知意把自己关在房里。二叔寄来的英文说明书摊在膝头,她咬着笔头,对照着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。沈宁抱着字典在旁帮忙,时不时用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;沈舒趴在床边,百无聊赖地用树枝在泥地上戳出歪歪扭扭的“沈”字。

暮色渐浓时,电脑屏幕终于跳出了国际丝绸交易的最新数据。沈知意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,将价格趋势、运输成本、汇率波动一一列成表格。窗外的雪越下越大,寒风吹得窗棂吱呀作响,她却浑然不觉,直到沈宁拽了拽她的衣角:“阿姐,爷爷叫我们去堂屋。”

堂屋里,沈家一众长辈围坐在八仙桌旁。爷爷戴着老花镜,眯着眼盯着沈知意递上的表格,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。“日本人说市场不景气,可这数据……”老人突然笑出声,“好,好啊!我沈家后继有人!”

三天后,父亲从上海赶回来,带着沈知意一起去见日本商人。谈判桌上,12岁的沈知意将电脑连接投影仪,用二叔教的商务英语,将数据图表一一展示。日本代表的脸色从傲慢转为震惊,最终不得不按市场价签订合同。

返程车上,父亲摸着沈知意的头,眼中满是骄傲:“你二叔说得没错,这电脑真是个好东西。”沈知意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雪景,心里有团小火苗在燃烧。她想起奶奶说的“秤杆平、算盘清”,此刻忽然明白,诚信是经商之本,而知识与眼界,或许就是打开未来的那把钥匙。

而在沈氏宅院的阁楼上,那台电脑的屏幕仍在幽幽发亮,如同寒夜里的一盏灯,照亮了一个女孩对商业世界最初的想象,也悄然点燃了一个家族跨越时代的传奇序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