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卤水出来了!"
随着一声高喊,广都盐井周围的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。我站在井架旁,看着深褐色的卤水从新安装的竹制管道中汩汩流出,悬着的心终于放下。
这是改良后的第七口盐井,也是最深的一口——足足三十八丈。井口架设着用系统提供的设计图改良过的绞盘,六名盐工推动绞盘,钢丝绳稳稳地将卤水桶从深井中提出。
"浓度如何?"我问身旁的老盐工。
老盐工蘸了点卤水尝了尝,浑浊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:"比旧井的咸三倍不止!大人真神人也!"
我笑了笑,没有答话。这哪是什么神术,不过是简单的物理学应用——深层卤水含盐量更高,加上改进了提升效率,产量自然大增。
"秦先生。"孟达骑马而至,脸上堆着笑容,"主公明日将亲临视察,还请您准备一下。"
我点点头,心里却打了个突。刘备亲自来视察?这是要验收成果了。
回到驿馆,我仔细检查了所有改良盐井的运作情况记录。七口井中,五口运转良好,产量稳定在旧井的三倍左右;另外两口偶尔会出现管道堵塞,但问题不大。真正让我担心的是——
"系统,调出冶金技术资料。"我在脑海中呼唤。
没有回应。
"系统?"
依旧沉默。这已经是系统"宕机"的第三天了。自从都江堰工程结束后,系统就变得越来越不稳定,时而出故障,时而乱码,直到三天前彻底没了声息。
我叹了口气,从行囊中翻出之前凭记忆记录的零散资料。盐井改良虽然成功,但刘备更期待的是解决蜀地铁器匮乏的问题。我承诺过的冶金改良,现在只能靠自己了。
夜幕降临,我点亮油灯,继续研究那几块诸葛亮给我的青铜齿轮。在灯光下,齿轮表面的纹路显得更加神秘,像是某种编码,又像是星图。
"先生还未歇息?"
一个清朗的声音从门外传来,我手一抖,齿轮差点掉在地上。抬头看去,诸葛亮手持羽扇,正站在我门前,月光为他镀上一层银边。
"军师!"我慌忙起身行礼。
诸葛亮摆摆手,径自走进屋内,目光落在我桌上的齿轮和图纸上:"先生对这小物件,倒是锲而不舍。"
"军师所托,不敢怠慢。"我谨慎地回答。
诸葛亮轻笑一声,在案几对面坐下:"亮此来,非为公务。闻先生近日劳顿,特来探望。"
我心中警铃大作。诸葛亮夜访,绝不只是"探望"这么简单。我给他倒了杯茶,静候下文。
"先生改良盐井之法,确有大效。"诸葛亮轻摇羽扇,"益州盐课,月内已增三倍有余。"
"全赖主公洪福,将士用命。"
"呵呵..."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玩味,"先生不必过谦。亮观先生之术,非墨家可囊括。"
我的心跳漏了半拍。他起疑了?
诸葛亮不紧不慢地继续说道:"先生所用数字符号、计算之法,与西域胡商所传颇有相似;而先生改良之器械,又暗合《周礼》所载"考工记"之理。先生之学,可谓博采众长。"
我悄悄松了口气:"军师过奖。先师游历四方,所学颇杂。"
"哦?"诸葛亮羽扇一顿,"敢问尊师名号?"
"这..."我一时语塞,额头渗出细汗。
诸葛亮却没有追问,转而说道:"先生以为,当今天下大势如何?"
话题转得太快,我愣了一下。这是在试探我的政治见解?我小心斟酌词句:"曹魏势大,孙吴据险,我蜀汉...当保境安民,蓄力待时。"
"蓄力待时..."诸葛亮重复着这个词,眼中精光闪烁,"依先生之见,此"时"当为何时?"
我意识到自己正站在危险的悬崖边上。一个回答不慎,就可能万劫不复。但奇怪的是,系统依然沉默,没有提供任何提示或帮助。
"或许..."我深吸一口气,"待天下有变,三分之势可成。"
"三分?"诸葛亮眉头一挑。
话已出口,我索性继续:"曹魏据中原,孙吴守江东,我蜀汉治巴蜀。三足鼎立,方可相持。"
屋内突然安静得可怕。诸葛亮凝视着我,目光如炬,仿佛要穿透我的灵魂。我强自镇定,与他对视。
良久,诸葛亮突然笑了:"先生之见,与亮不谋而合。"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望着月色:"先生非池中之物。他日若有所需,可直言于亮。"
说完,他飘然而去,留下一室清冷的月光和满心疑惑的我。
第二天清晨,刘备果然带着一众文武官员来到盐场。我穿着新做的深衣,早早候在最大的那口盐井旁。
"秦爱卿!"刘备老远就热情地招呼我,"听闻盐井大获成功,孤特来一观!"
我上前行礼,然后引导众人参观改良后的盐井。卤水从管道中源源不断地流出,经过蒸发池浓缩,最后在煮盐区变成雪白的盐粒。
"不可思议!"刘备抓起一把盐,细细查看,"色泽洁白,颗粒均匀,比之前的粗盐好太多了!"
法正凑上前:"主公,按此产量,不出半年,我蜀中盐课可翻三番!"
"好!好!"刘备拍着我的肩膀,"秦爱卿立此大功,当重赏!"
我正要谦辞,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插了进来:
"主公明鉴,盐产虽增,然秦先生所耗铁器、良木亦不少。长远看来,未必划算啊。"
是李邈。这个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一直看我不顺眼。
刘备面露犹豫。我心中冷笑,早有准备:"回主公,新井所用铁器皆为可重复使用之物。以首批七口井计算,三月内即可收回成本,之后皆为净利。"
"原来如此!"刘备又高兴起来,"秦爱卿不仅通技术,更懂经济,难得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