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23章 列宁的十月赌局 第4节 革命的退却(1 / 2)俄罗斯风云录首页

卷六 红色飓风:末代沙皇到苏维埃(1856-1991)

第二十三章 阿芙乐尔的炮声:列宁的十月赌局(1917 - 1924)

第四节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:革命的退却

一、饥饿的镰刀:余粮收集制下的农民暴动

1920 年的坦波夫平原,一片死寂笼罩着这片广袤的土地。寒冬的积雪沉重地压在大地上,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冰冷的幕布所覆盖。老农米哈伊尔独自站在自家那破旧的粮仓前,手中紧紧攥着最后一把麦种。这把麦种,在旁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,但对米哈伊尔来说,它却承载着全家人来年生存的全部希望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忧虑和恐惧,望着那被积雪压弯的粮仓门板,仿佛看到了未来悲惨的命运。

突然,远处传来了契卡征粮队的马蹄声,那有节奏的声响在寂静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刺耳,如同死神的脚步声一般,让米哈伊尔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。他的手慌乱地将麦种塞进墙缝,仿佛这样就能将希望隐藏起来。然而,这一切都是徒劳的。木门被一脚踹开,几个荷枪实弹的士兵冲了进来,他们的脸上带着冷漠和凶狠的神情。其中一个士兵用刺刀挑开了稻草堆,恶狠狠地问道:“老头,粮食呢?”米哈伊尔颤抖着手指了指空荡荡的谷仓,试图解释自己已经没有粮食了。但他的话还没说完,就被一个士兵用枪托砸碎了门牙,那士兵骂道:“富农的鬼把戏!”

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俄国农村随处可见。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,就像一台贪婪的收割机,无情地席卷着每一个村庄。它不仅仅是收集余粮,甚至连农民的口粮和种子都不放过。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如同沉重的枷锁,压得农民们喘不过气来。为了完成任务,征粮队常常采取极端的手段,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搜刮和迫害。许多农民被迫交出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粮食,陷入了饥饿和绝望的深渊。

到了 1921 年春,长期的压迫和苦难终于引发了农民的反抗。全俄 30 多个省爆发了起义,农民们纷纷拿起武器,反抗政府的征粮政策。在坦波夫省,农民们甚至组建了“绿色军团”。这些农民原本都是朴实善良的劳动者,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,只希望能够有足够的粮食养活家人。但在余粮收集制的压迫下,他们的生活变得无比艰难,不得不走上反抗的道路。他们用简陋的猎枪对抗红军的毒气弹,尽管力量悬殊,但他们的反抗精神却令人敬佩。

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电报冷酷如西伯利亚寒风:“建议使用窒息性毒气彻底净化森林中的匪帮。”当黄色烟雾弥漫在橡树林时,连飞鸟都坠地抽搐。坦波夫起义期间,红军使用氯气弹造成数万农民死亡。这一残酷的镇压手段,让整个坦波夫平原陷入了一片血腥和恐怖之中。农民们的家园被摧毁,亲人被杀害,他们的反抗在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力。

而在克里姆林宫,列宁的办公室里气氛异常沉重。他的烟灰缸里堆满了农民请愿书的灰烬。这些用桦树皮写的血书,承载着农民们的苦难和诉求。有的请愿书上画着饿成骷髅的婴儿,那凄惨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;有的粘着被碾碎的麦穗,象征着农民们失去粮食后的绝望。总粮食委员瞿鲁巴汇报时声音发颤:“彼得格勒的面粉只够维持三天……”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,让列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。整个国家的粮食供应陷入了危机,农民的反抗也愈演愈烈,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。

二、水兵的倒戈:喀琅施塔得的血色冰面

1921 年 2 月的喀琅施塔得港,冰层下的海水暗流涌动,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。水兵瓦西里静静地抚摸着“塞瓦斯托波尔”号战列舰的炮管,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。三年前,正是这艘巨舰向冬宫发射了十月革命的第一炮,那震撼人心的炮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,瓦西里和他的战友们曾经为了革命的理想而奋斗,他们是革命的荣光。然而,如今的他却把传单塞进炮弹箱,传单上写着:“同志们!布尔什维克背叛了革命!”

曾经的革命者为何会发出这样的呐喊?这背后是长期积累的矛盾和不满。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,水兵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艰难。粮食短缺、物资匮乏,他们每天都要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折磨。而政府的一些政策和做法,让他们感到革命的初衷似乎已经被遗忘。他们曾经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战斗,但现在却看到人民依然生活在困苦之中,这让他们对现有的状况产生了怀疑和不满。

2 月 28 日,两万六千名水兵占领了要塞,升起了“没有共产党人的苏维埃”黑旗。他们高喊:“我们要真正的面包,不要纸上的共产主义!”这一口号反映了他们最真实的诉求。他们渴望能够有足够的食物来填饱肚子,渴望能够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。托洛茨基在莫斯科暴跳如雷,他将这次水兵起义视为“穿着海军服的富农暴动”。但实际上,这些水兵们大多数都是出身贫苦的劳动者,他们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抗争。